欢迎来到昂飞企业顾问(上海)有限公司

新闻资讯

NEWS CENTER

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额临界点陷阱!多赚1元可能多交几千税?
来源: | 作者:王健平 | 发布时间: 2025-07-30 | 14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1. 痛点场景:临界点的"魔幻现实"

张老板的小公司最近碰到一桩“怪事”:

第一季度收入 29.9 万元,一分增值税都不用缴;

第二季度收入 30.1 万元,只多了 2000 元,却一下子要交 3010 元增值税!

明明才多挣两千,税款却多出三千,张老板怎么也想不通。其实,这正是无数小规模纳税人都会踩中的“临界点陷阱”——30万元季度免税红线。

这样的“魔幻一跳”绝非个例,很多小微企业主都在同一条线上栽过跟头。接下来,我们就揭开这道“免税临界点”之谜吧。

 

2. 政策拆解:2025年最新规则

2025年起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政策(现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)

(1)免税销售额标准

按“月”申报:月销售额 ≤ 10 万元(含本数)的,免征增值税。

按“季”申报:季度销售额 ≤ 30 万元(含本数)的,免征增值税。

(销售额包括开票收入与未开票收入之和,且均为不含税金额,若含税需换算:销售额=含税销售额/(1+征收率))

(2)超过免税线后的征收方式

原适用 3% 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,继续减按 1% 征收率征收增值税;

原适用 3% 预征率的预缴项目,继续减按 1% 预征率预缴增值税;

一旦季度(或月度)销售额超过上述门槛,全部销售额均须按 1% 缴纳增值税,不再分段计算。

需特别注意:

  1. 此标准仅适用于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的情况,开具专票部分不享受免税;

  2. 政策执行按季度或月度,不可跨期累计

 

3. 临界点计算公式解密

通过对上述政策的拆解,我们就能够帮助张老板解开他的疑问了。“30 万元收入”是全额征税的临界点,而非超额累进。当季度销售收入为 30.1 万元,须就 30.1 万元全额按 1% 缴税 3010 元,而非仅就超出部分缴税。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张老板公司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收入的税负。

季度

收入额

增值税计算方式

应纳增值税

附加税(10%)

总税负

第一季度

29.9万元

全额免征

0元

0元

0元

第二季度

30.1万元

30.1万×1%

3,010元

301元

3,311元

 

纳税人应在临近临界点时合理安排收入确认时点,避免“跳档”带来税负陡增。

 

当纳税人按照实际销售额来安排确认时点时,临界点计算公式应为:

实际销售额免征临界点 = 30万 × (1 + 征收率)

以当前1%征收率为例:

实际销售额临界点= 30万 × (1 + 1%) = 30.3万元 这意味着:

  • 季度销售额≤30.3万元:免税

  • 超过30.3万元:全额按1%纳税

 

4. 避坑指南:纳税规划不踩雷

(1)两种业财融合调整策略

① 根据收入拆分规划

  • 订立合同时,将大额合同的货物交付、发票开具或者收款条件等与收入确认时点确认相关的条件,分配至多个季度执行。

  • 例如,35万元的项目可分拆为第一季度交付18万货物与第二季度交付17万货物,从而可以分2次在不同的季度中确认收入。

② 收入确认时间管理

  • 利用季度末时间差,将部分收入延迟至下季度确认,如延迟至次季度开票、收款或发货;

  • 注意:需符合收入确认准则,避免虚假申报。

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税务筹划不是逃税,而是对政策红线的精准把握。

 

(2)错误操作警示!这些"捷径"会引火烧身

× 强行作废发票 某公司季度开票30.2万元,为避税作废2万元发票,结果:

  • 作废比例达6.6%,触发税务预警

  • 被要求补税以及缴纳滞纳金,并纳入重点监控名单

× 人为调节开票额 如果小规模纳税人连续多个季度长期把销售额“精准”控制在29.9 万元(或 25–30 万元区间),极易触发税务局的“临界点开票”风险模型,被列为重点监控对象,面临预警—约谈—稽查—补税+罚款的连锁反应。

  • 系统自动预警:税务总局风险指标“小规模纳税人连续 3 个季度销售额在 25–30万元之间”,立即推送至税源管理部门      。

  • 联合比对:发票开具数据、申报数据、银行流水、上下游企业信息交叉验证,若发现“开票不发货”“资金回流”等迹象,直接升级为稽查案源。

  • 多地税务局已将“临界点开票”作为常态化专项整治重点;一旦被锁定,法人关联的所有企业都会连带排查。

 

(3)合规建议

  • 不要人为“卡线”:连续 3 期销售额异常接近 30 万元,就属于“明显不合理”。

  • 保留完整证据链:合同、发货单、物流单、银行回单、客户验收单缺一不可。

  • 提前筹划而非事后造假:如确需分拆业务,务必基于真实交易和合法商业目的,避免“虚构交易”或“资金回流”。

 

结语:

“真实交易+合理波动”才是享受优惠的安全姿势,临界点管理不是简单的"踩刹车",而是需要:

业财税一体化规划:从合同签订、收款节奏到开票时点的全过程管理

动态监控机制:建立销售额预警系统,季度中旬就开始监控

专业政策跟进:未来征收率可能调整,临界点也会相应变化

记住一个公式:真实经营+合理规划=安全节税。与其在临界点"走钢丝",不如通过优化商业模式实现长期合规降负。

(完)

注:本文案例基于当前1%征收率计算,若政策调整需重新测算。所有筹划方案需在合法范围内实施,具体操作请咨询专业税务顾问。


扫一扫,关注我们